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介绍 >> 规章制度 >> 正文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经2020年11月16日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发布日期:2020-11-28    作者:     来源:     点击: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经2020年11月16日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河北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 力这个核心点,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 性教育相统一,总结传承与创新探索相统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 共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学科专业,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到2025年,建设校级课程思政 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0个,遴选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0名和优秀教学团队20个,推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和优质课程200门,设立校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项目100项,争创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

三、主要举措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 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思政建设重点内容详见附件1。

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 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根据课程性质分类建设。重点建设和选用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通识选修课和学科拓展课,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和专业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 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从课程所涉学 科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结合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社 会实践的不同特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敢闯会创”,热 爱劳动等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分类实施要点详见附件1。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研究体系

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 思政建设与研究工作,每年遴选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名、优秀教学团队4个,设立思想政 治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项;广泛开展经验交流、课程观摩、宣传推广等活动,示范引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教学单位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课程 思政教学研究,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课程思政全面、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途径、条件、资源的探索,以及对课程思政实施中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研究成 果;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一流课程负责人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名师和优秀教学团 队,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优质课程。

遴选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

选编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分类梳理各专业的课程中所蕴含的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编写育人案例,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遴选优秀案例,出版系列《课程思政讲义辑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 院、学科、专业、课程间共享共用,助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用好案 例、用活案例,把课程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年遴选培育具有学科专业特色、 育人效果良好的优质课程40门,立项资助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示范推广、研讨交流等活动,辐射和带动其他课程思政建设。

大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结合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活动、“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活动。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团队对接,对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发挥校园网、官方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宣传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宣传,推广优秀 案例和成果,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

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讲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手段,深入开展课 程思政建设互动交流、观摩研讨、学习借鉴等活动,使广大教师 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互动、实践教学等途径,把价值引领、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实践研修,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快建设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学院和 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课程思政相关指标点。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审定中考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设置“价值引领”相关观测点。在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中设置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考核点,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职业发 展内在要求。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等各类成果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和提高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务处牵头课程思政工作的具 体实施。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协同合作,切实保障经费、资源的投入,服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各教学单位落实党政主要 负责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直接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本单位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各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确保课程思 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突出示范引领

面向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 秀做法,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推进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宣讲,开设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加强宣传、示范和推广,引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激发广大 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工作考核

学校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教师党支部 党建考核,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的首要因素和重要监测指标,使课程思政建设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督促整改、宣传表彰。

附件:1.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和分类实施要点

2.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分解表


附件1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和分类实施要点

一、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6.深入开展“伟大抗疫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 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 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二、课程思政建设分类实施要点

1.不同课程类型分类实施要点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 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 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2.不同专业类型分类实施要点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 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 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 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 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 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 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 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 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 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 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 养,增强文化自信。


附件 2

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分解表

序号

主要措施

具体任务

负责单位

协助单位

1

准确把握课

程思政建设

内容

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

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处、校团委、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其他各教学单位

2

科学设计

课程思政

教学体系

1.建设和选用优质通识课程

教务处

各教学单位

2.打造特色体育、美育类课程

教务处

体工部、艺术学院

3.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教务处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各学院

4.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

各学院()

5.融入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

教务处

各教学单位

6.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 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教务处

各教学单位

3

建立健全课

程思政研究

体系

1.统筹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工作

教务处

人事处、组织部

2.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教学 单位内设机构)

教务处

各教学单位

4

遴选推广课

程思政优秀

成果

1.打造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宣传部

教务处、研究生学院、组织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各教学单位

2.出版系列《课程思政讲义辑

要》

宣传部

教务处、研究生学院、组织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各教学单位

3.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优质课程

教务处

教师发展中心、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各教学单位

5

大力提升教

师思政育人

能力

1.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 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活动

组织部

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宣传部、各教学单位

2.“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主题教育活动

组织部

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宣传部、各教学单位

3.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活动

教师发展中心、各教学单位

教务处、宣传部

4.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团队对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各教学单位

5.加强课程思政宣传,推广优秀案例和成果

宣传部

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6.校内外培训、专题讲座

教师发展中心

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7.校外研修

教师发展中心

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6

加快建设课

思政评价

1.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专业建设中设置相关指标

务处

发展中心

2.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单位绩效

展规划处

教务处、各教学单

3.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基层党职评议考核和教师党支部党建考核

组织部

教务处、各教学单

4.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纳入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教学相关评估

务处

教学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

关于印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层单位:

现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 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河北农业大学

2020年11月24日

附件

河北农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经2020年11月16日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通知》(冀教高函〔201984)、《河北农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2021-2025)》等文件要求,为推动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 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专创融合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 果好、体现农大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促进课程体系优化与质量提升。到2025年,建设校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300门左右,其中线上一流本科课程5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50门左右。对照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每个课程模块至少建 设1门一流本科课程。

三、建设原则

() 统筹规划、全面覆盖

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有规划、有重点地推进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课程模块至少建设一门一流本科课程。

() 分级分类、示范引领

依据专业定位、课程性质、建设基础,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三级 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一流本科课程 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 明确标准、突出实效

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明确课程建设要求。坚持着力建设、建以致用、用以促学、规范管理原则,抓好一流本科课程的建、用、学、管,突出课程建设实效。

四、课程建设内容

() 更新教学理念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结合专业实践,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

() 优化课程内容

依据专业毕业能力要求,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剔除冗余陈旧 内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专创融合,动态更新课程内容。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强化模块划分与重组、案例筛选与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结构。

() 提升教材质量

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各类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和行业院校统编教材,引入数字教材、立体化教材等多形态教材,丰富课程资源。加强教材研究,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审团队,积极参与行业 及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编写体现专业特色、科研教学成果的优 质教材。

() 改革方式方法

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构建互联网+教学新形态。综合运用智慧教学系统、优质课程资源,推行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 提高教学能力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观摩培训、教学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能力。积极开 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研修,强化教学创新思维训练,提高教师教学学术能力。

() 完善课程考核

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考核与监测,丰富课程论文、课程小结、报告答辩、非标准化考试等考核方式,健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数据驱动评价,实现精准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持续改进。

() 加强质量分析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跟踪档案,对各教学环节的信息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和有效利用,实现对教学全程进行全面质量跟踪。对照课程教学大纲,分析课程实施完成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形成课程 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五、建设程序

()申报条件

1.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至少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未来五年能稳定开设,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

2.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启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主讲教师(含负责人)为我校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任教 师,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课程团队结构合理、稳定,以同课程组、课程模块教学团队成员为主,成员要在课程建设中承担具体任务,具备独立或合作讲授该门课程的能力。

4.课程目标应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

5.鼓励国家级和省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尤其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建设流程

1.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采取学院初审推荐、学校评审的程序,立项后建设周期为两年。

2.建设中期,立项课程要提交中期进展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中期汇报,并将课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总后提交学校,学校进行抽查。

3.建设期满,学院进行自查自评,形成自评结论。学校组织专家参考《河北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见附件)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认定为河北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有效期为五年,五年后自愿申请参加课程评估,重新认定;未通过验收的延长建设期一年,一年后仍不 合格的,取消立项。

4.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团队要确保课程持续建设和稳定运行。学校将采取定期抽查、专家听课、学生访谈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如团队未履行持续建设职责或团队成员行课考核不合格,将撤销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

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参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流程管理,未通过校内验收认定的课程不享受学校各项资助和奖励政策;同时须按照国家级、省级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和认定。

六、组织管理

1.教务处统筹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组织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立项建设、验收认定和日常考核;组织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遴选推荐与规划建设。

2.学院结合专业结构优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 案调整等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立项课程过程指导和 认定课程跟踪管理,推进课程持续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学 研究, 开展一流本科课程的推广和示范辐射。认定后的课程每年至少推出1次公开课。

3.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课程录制,提供技术支持和日常管理,协助教师制作课程数字化资源,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相 关培训。

七、激励机制

()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根据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进程划拨至学院,学院监督管理。

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经费资助标准为: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万元/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万元/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万元/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2万元/门;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根据立项情况确定资助额度。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经费资助标准为: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精 品在线开放课程)10万元/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2万元/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5万元/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3万元/门;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根据立项情况确定资助额度。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费资助标准为: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万元/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5万元/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0万元/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5万元/门;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根据立项情况确定资助额度。

()政策支持

1.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将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含建设期)中遴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将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含建设期)中遴选。

2.课程通过认定后,课程团队成员须按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行课并接受考核,考核合格的,享受教学工作量奖励。

3.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层教学 组织建设和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

()其它

1.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同时主持建设课程不超过2门,每年度主持申报课程不超过1门。课程建设期及认定后的五年内,原则上团队成员排序不变,允许成员增减。

2.学院须认真履行管理职责,累计2门及以上课程被取消立项或撤销的,减少学院下一年度立项申报指标。

3.被取消立项或撤销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资格的,不再享受学校各级一流本科课程激励政策。该课程团队成员两年内不得参加 教学类研究项目申报、评奖和评优。

附件:河北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附件

河北农业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线上一流课程评价指标

级指标

级指标

基本要

1 课程

团队

1.1 团队结

1.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2.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整体素质

1.负责人至少有 2 年本科课程教学经验。

2.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

3.积极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

2 教学

设计

2.1 教学理念

1.遵循 OBE 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特征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2.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措施,有体现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的数据 典型案例。

2.2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覆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 力和综合素养。

2.清晰表述学生学习成效,达成度可测量、可评估。

2.3 教学方法

1.注重采用行业内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方法应符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育

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验实训和课程考核等环节,并在课程大纲或教案中明确体

3.2 课程内

1.课程内容规范完整, 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及时更新和完善。

2.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创新元素,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3.3 教材选编

选用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的教材或者参加编写规划类材。

3.4 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 权内容。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文件

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课件)、教材(讲义)等教学文件齐全,内容规范。

4.2 资源形式

形式丰富,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每个单元应设 置视频、测验、讨论、作业、演示文稿、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4.3 课程题库

试题类型、数量丰富,须设计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试题,学分不少于50道测验题和2个综合应用题。

4.4 教学视频

1.每个教学视频时长建议5-15 分钟左右,1学分教学视频不少于200分钟

2.课程负责人录制讲授本课程的视频时长不少于10%40分钟。

5 教学组织

5.1 教学活动

1.丰富教学活动,平均每学时教学活动形式不少于2种。

2.每学分布置作业或测验不少于2次。

3.课程发帖数不少于100 个,其中教师发贴 0个以上。

5.2 教学指导

根据学需要开展在线讨论、辅导等活动。

6 程考核

6.1 考核内容

以课程提纲、任务要求、知识点视频内容为主,实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内容多元化考核。

6.2 过程考核

1.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效果和能力素 质的评价,每门课平均进行 2-4 次阶段性考核,考核方法得当、难度适中、成绩占比合理。

2.考核方式多样化,如视频学习、发帖、讨论、测验、作业、任务、互评、

考试等,考核过程明确记载、评分合理。

3.过程考核成绩占比 50-70%

6.3 果考核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考核,需设置一定量的非标准答案试题。

7 学习效果

7.1 参与度

学生学习参与度高,生生、师生互动性强

7.2 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高支撑材料记录完整,可如实反映课程运行实况及效果,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70%

7.3 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低于 80%

8 应用效果

8.1 开放性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使用课程的其他高校数不少1所。

8.2 校内应用

应用本课程开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者辅助教学的教师不少于2人。

8.3 校外应用

应用式多样, 应用效果好,教师和学习者评价高。


线下一流课程评价指标

级指标

级指标

基本要

1 课程团队

1.1 团队结

1.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2.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整体素质

1.负责人至少有 2 年本科课程教学经验。

2.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

3.积极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理念

1.遵循OBE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2.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措施,有体现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的数据 和典型案例。

2.2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覆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清晰表述学生学习成效,达成度可测量、可评估。

2.3 教学方法

1.注重采用行业内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以“学”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合作式、研讨式、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育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验实训和课程考核等环节,并在课程大纲或教案中明确体现。

3.2 课程内

1.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及时更新和完善。 2.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创新元素,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3.设有综合性、创新性、协作式的课程项目、大作业等挑战性任务。

3.3 教材选编

选用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的教材或者参加编写规划类教材。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课件)、教材(讲义)等教学文件齐全,内容规范。

4.2 资源形式

资源形式丰富,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 每个单元应设 置测验、讨论、作业、演示文稿、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4.3 课程题库

试题类型、数量丰富,须设计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试题,每学分不少于50道测验题和2个综合应用题。

5 教学组织

5.1 教学活动

1.丰富教学活动,平均每学时教学活动形式不少于2种。

2.每学分布置作业或测验不少于2次。

5.2 教学指导

根据学习需要开展辅导、讨论活动。

6 课程考核

6.1 考核内容

实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内容多元化考核。

6.2 过程考核

1.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每门课平均进行2-4次阶段性考核,考核方法得当、难度适中、成绩占比合理。

2.考核方式多样化,如课堂测验、作业、期中测试、项目、任务、讨论、课 堂展示、随机提问、互评等,考核过程明确记载、评分合理。鼓励使用智 慧教学平台和工具辅助考核。

3.过程考核成绩占比 30-70%。

6.3 结果考核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考核,需设置一定量的非标准答案试题。

7 学习效果

7.1 参与度

学生学习参与度高,生生、师生互动性强。

7.2 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高,支撑材料记录完整,可如实反映课程运行实况及效果,总评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70%。

7.3 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低于 80%。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1 课程团队

1.1 团队结构

1.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2.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整体素质

1.负责人至少有2年本科课程教学经验。

2.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

3.积极参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理念

1.遵循OBE教育教学理念, 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2.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措施,有体现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的数据 和典型案例。

2.2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覆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清晰表述学生学习成效, 达成度可测量、可评估。

2.3 教学方法

1.注重采用行业内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 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合理设计线下授课和线上学习的各个环节,开展翻转 课堂、混合式教学。

3 课程内容与 教材

3.1 课程育人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课堂学习、课程作业、 实验实训和课程考核等环节,并在课程大纲或教案中明确体现。

3.2 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及时更新和完善。 2.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创新元素,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3.3 教材选编

选用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的教材或者参加编写规划类教材。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文件

1.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课件)、教材(讲义) 等教学文件齐全,内容规范。

4.2 资源形式

1.资源形式丰富,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 每个单元应 设置视频、测验、讨论、作业、演示文稿、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线上课程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时长建议 5-15 分钟,总学时符合并满足学 生自主学习需要。

3.引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资源的,要进行合理改造,与 校内课程有效融合。

4.3 课程题库

试题类型、数量丰富,须设计非标准答案测验题、案例题、讨论题等试题, 每学分不少于 50 道测验题和 2 个综合应用题。

5 教学组织

5.1 教学活动

1.丰富教学活动,平均每学时教学活动形式不少于2种。

2.每学分布置作业或测验不少于2次。

5.2 教学指导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导向,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开展线上、线下辅导、答疑、讨论等活动。

5.3 授课安排

1.线上、线下教学周次和教学任务具体明确,线上自主学习为课程教学时间 的 20%-50%。

2.第一次授课安排在实体教室进行,主讲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安排、学 习要求、学习方法及考核要求等。

6 课程考核

6.1 考核内容

实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内容多元化考核。

6.2 过程考核

1.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效果、能力素质的评价,每门课平均进行2-4次阶段性考核,考核方法得当、难度适中、成绩占比合理。

2.考核方式多样化,如视频学习、发帖、作业、期中测试、项目、任务、讨论、课堂展示、随机提问、互评等。

3.过程考核成绩占比 50-70%。

6.3 结果考核

强化综合分析能力考核,需设置一定量的非标准答案试题。

7 学习效果

7.1 参与度

学生线上、课堂学习参与度高,生生、师生互动性强。

7.2 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度高,支撑材料记录完整,可如实反映课程运行实况及效果, 总评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70%。

7.3 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低于 80%。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1 课程团队

1.1 团队结构

1.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2.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人员稳定,可持续发展。

1.2 整体素质

1.负责人具有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基础。 2.团队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

3.团队成员具有专业实践经历,能支撑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育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理念

1.遵循 OBE 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2.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措施,有体现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的数据 和典型案例。

2.2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明确,覆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清晰表述学生社会实践成效,达成度可测量、可评估。

2.3 教学方法

1.注重实践锻炼,加强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合作式、研讨式、研究性学习, 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实践。

2.4 社会结合

1.积极对接行业企业或社会需求, 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或专业实践,深化和拓展社会服务。

2.将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对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品牌项目或帮 扶示范区。

3 课程内容与 教材

3.1 课程育人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将课程育人有效落实在实践锻炼、课程作业和课 程考核等环节,并在课程大纲或教案中明确体现。

3.2 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规范完整,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及时更新和完善。 2.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创新元素,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3.融入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

3.3 教材选编

选用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的教材或者参加编写规划类教材。

4 课程资源

4.1 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课件)、教材(讲义)等教学文件齐全,内容规范。

4.2 资源形式

1.资源形式丰富,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每个单元应

设置测验、讨论、作业、演示文稿、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建有支撑学生实践项目所需知识能力的素材库或模型库。  

3.具备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4.3 课程题库

试题类型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实践特色,每学分不少于2个体现综合能力要 求的试题。

5 教学组织

5.1 教学活动

1.丰富教学活动,平均每学时教学活动形式不少于2种。

2.每学分布置目标任务不少于2个。

5.2 教学指导

根据实践需要开展辅导、实训等活动。

5.3 授课安排

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环节,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理论指导及时跟进。

6 课程考核

6.1 考核内容

实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内容多元化考核。

6.2 过程考核

1.注重过程考核和评价,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每门课平均进行2-4 次阶段性考核,考核方法得当、难度适中、成绩占比合理。

2.考核方式多样化,如作业、期中测试、项目、任务、讨论、课堂展示、随机提问、互评等。

3.过程考核成绩占比 30-50%

6.3 结果考核

强化综合能力考核,以总结、报告、论文、项目计划书等成果形式呈现,鼓

励课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

7 学习效果

7.1 参与度

学生学习参与度高,生生、师生互动性强。

7.2 达成度

1.课程目标达成度高, 支撑材料记录完整, 可如实反映课程运行实况及效果,总评成绩及格率不低于 70%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被采用、宣传等,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

等获省级以上奖励。

7.3 满意度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低于 80%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

1 项目要求

1.1 规范性

1.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 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能调动学生参与 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 新创造能力。

2.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 教学需求,学生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1.2 先进性

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2 项目背景

2.1 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2.2 需求导向

紧密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 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 项目内容

3.1 多样化

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 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3.2 项目呈现

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学习与模拟实训、线下研讨交流。

3.3 项目考核

1.提供实验项目配套的考核评价措施,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在线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

2.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堂测验、实验报告、模拟操作等。

4 研发技术

4.1 技术性

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

4.2 可靠性

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 切实保障 学生健康。

5 持续运行

5.1 有效性

1.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项目运行平台。

2.互联网网络链接地址直接指向实验项目,确保所承诺的并发数以内的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5.2 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注重对相关实 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

6 教学团队

6.1 项目负责人

师德高尚、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 高,在推进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头作用。

6.2 团队成员

组建有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能积极参与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与教学实践。

7 项目共享

7.1 开放服务

项目被认定后校内永久免费开放服务,1年内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 教学服务,1年后至3年内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50%3年后免费开放 服务内容不少于 30%



                                                             河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2020年11月24日






上一条:2021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办法 下一条: 教务处[2019] 96号 河北农业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办法

关闭